解答参考:
认定肇事逃逸应当满足的条件是:
1、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
2、主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
3、逃逸行为不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相关法律: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第一百一十二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https://fl.dianpusou.com/tag/%e4%bb%80%e4%b9%88%e6%83%85%e5%86%b5%e4%b8%8b%e5%8f%af%e4%bb%a5%e8%a1%8c%e4%bd%bf%e4%bb%a3%e4%bd%8d%e6%9d%83潜逃藏匿的行为。
(二)“深度调查”,是指以有效防范道路交通事故为目的,对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道路交通安全相关因素开展延伸调查,分析查找安全隐患及管理漏洞,并提出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的活动。
(三)“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是指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复印件送达当事人之日起三日内,当事人未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的,以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重新检验、鉴定,鉴定机构出具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的。